《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执教者:单琦娜【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主要情节,掌握主人公索科洛夫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体会他内心的悲喜之情。二、体味课文中四处跟眼泪有关的情节,感受索科洛夫由于战争所受的伤害、摧残。三、通过一些列图片和数据,体悟战争所造成的血与泪的控诉,理解“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苦难,战争更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噩梦。四、联系实际,当今世界总体上呈和平态势,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仍频频发生,战争的种子仍在不断酝酿,我们应该祈求和平,并且思考应该为和平做些什么。【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课文中四处跟眼泪有关的情节,感受索科洛夫由于战争所受的伤害、摧残,理解“一个人的遭遇”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苦难,战争更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噩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教读课【教学方法】电教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教师语:“依照惯例,首先是我们的‘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我们都深知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但是生命却是非常脆弱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让生命之花凋零枯萎。而战争正是最为沉重、最为惨烈、最具破坏性的人祸,它对生命的践踏是何其血腥、何其残忍。我们一起来看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学生齐读)己亥岁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让许多人失去生命,也让很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一个人的遭遇》,听听那亲历战争之人对它的控诉吧!”二、检查预习(字词)着.想zhúo梗概..gěnggài如鲠.在喉gěng哽咽..gěngyè邂逅..xièhòu狼吞虎咽.yàn勋.章xūn嗜.好shì狙.击手jū耽.搁dān胡诌.zhōu一撮.盐cuō绞.痛jiǎo吝啬..lìnsè小雏.儿chú三、作家简介肖洛霍夫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完成四卷本。小说引起多方争议,但仍获得广泛的声誉,并获得斯大林奖。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的讲述,构思成小说。四、文本研习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遭遇”,那么小说写了谁的遭遇?怎样的遭遇?最好是用曲线图的形式,标注出“我”的人生起伏成功逃亡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了车祸激动极了喜气洋洋穿心悲痛埋葬欢乐轻松变软索科洛夫的遭遇及情感变化?悲愁的心悲“喜”人生!受伤被俘五、与文本对话中国有个说法,以为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失子,而索科洛夫几乎遭遇了人生中的所有最大的不幸,在面对着种种不幸时,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被生活击倒,有的人只会无助地哭泣流泪,那么索科洛夫面对这种种不幸时又是怎样的反应?他哭了吗?流泪了吗?找出小说中有关流泪哭泣的描写,注意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说说人物为什么而哭?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1、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眼看梦想实现的时候,却传来儿子阿拿多里牺牲的噩耗。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都“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否是他的无情?战争毁灭了家园,如果说没有了家,还有亲人的存在,就还有重建家园的希望,有亲人就有家。可亲人又一次被夺走生命,则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随之破灭,他被抛进了彻底绝望的低谷。战争在他心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痕,流走了眼泪留下了苦痛和悲伤,留下了对敌人对战争的痛恨。那么他的眼泪“干枯”是否是因为心灵的麻木了呢?不是。因为他明白“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在他看来,也是在苏联人民看来,战争是男人和军人的事情,女人和孩子应该避开。索科洛夫完全懂得失去的一切对他具有的意义,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经受住了这系列打击,无泪的心痛这恰是他这一男子汉坚毅品格的体现。2、收养凡尼亚的时候“我的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前文说他的泪早已干枯了,可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