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鹤城初中崔列钧一、教学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能流利大方地导游阿里山,能品位、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3.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品位、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诵读、讨论、思考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学质疑1.导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现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2.难点碰撞:当一回小老师(自学群学)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把学案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交流解惑。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整体感知,走进阿里山1.听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问题在课前预习就已布置学生思考)(1)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跳读全文,圈画作者行踪,思考交流后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这一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二)深情解说,导游阿里山(活动一)1.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根据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上一环节已做)。(2)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3)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1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2.请部分小组推荐组员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学生小组推荐同学比一比:谁说得更流利大方,谁演得更有导游味。(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导游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通过解说导游词,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探究品味,欣赏阿里山1.风景美(1)阿里山景色令人陶醉,你渴望到哪些地方游玩,为什么?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进一步对文章从整体把握)明确:深山水潭清澈原始林区宁静曲径青苔厚密红桧林海神奇(2)请你仿照示例,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过渡: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引入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