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510作者简介:陈漱渝(1941—,重庆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年第2期总第50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2,2010GeneralNo.50?文学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陈漱渝(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100034摘要: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1002013007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概念。经考证,“五四运动”这个名词首见于1919年5月18日北京学生的总罢课宣言。8天之后,被新潮社骨干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沿用。当年6月,这个名词已被普遍使用。这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有学者以1915年《青年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创刊为上限,以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平息为下限,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TheChineseRenais2sance”。这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和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二是科学技术落后。这两大问题互为因果,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两个战斗口号:一个是民主,即德谟克拉西“德先生”(Democracy;另一个是科学,即赛因斯“赛先生”(Science。这两个口号,成为了五四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象征。提倡“民主”和“科学”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民主政治的花朵,必须植根于民众的沃土。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就敏锐地注意到了提高农民“知能”的问题,强调只有以农民作为民主主义的后援,中国的民主“才算有了根柢”(《青年与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当然也是人才的培养。所以,“中国人”的现代化就成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真实主题。当然,人的现代化这种提法在五四时代并没有出现,但当时的报刊上“新国民”、“新妇女”、“新人”一类名词俯首可见。毛泽东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周恩来等人组织了强调“革新”、“革心”的“觉悟社”,都洋溢着人的现代化气息。陈独秀的《敬31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都是呼唤中国人现代化的宣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本着“改造青年之思想”、“期国人以根本之觉悟”的宗旨,掀起了一场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社会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这些都充分表明,五四前驱者们力图通过人的革新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造,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交锋、中西文化的碰撞,所释放的都是使中国人反思、觉醒和走向现代化的能量。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精神则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事实表明,任何人都是带着与他人的差异性跨入生命长河的,因此思想自由就成为了人性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基本要求。不过,思想自由如果仅仅表现为冥思遐想的自由,而不表、自由讨论、容纳异己的自由,这个口号就不会具有任何社会价值。所以,五四时期提倡的思想自由,是把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都包括在内的。创作自由的目的是产生独具个性的文学。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说:“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普通性的文艺。”周作人在《个性的文学》一文中强调,“个性是个人惟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没有真实的个性的作品,就是假的、模仿的、不自然的作品,毫无价值可言。郁达夫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更把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发现,把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功归功于表现了最可宝贵的个性。五四时期推广白话文,确立国音和新式标点符号,虽然是从文学形式的改良入手,但其最终目的仍在于打破思想的枷锁,更好、更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除开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之外,还有提倡新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