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学案1/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课标重难点】1、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学习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升华】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根本);国家的实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概念解释】求同存异——同:指的是与会各国都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即都曾经遭受过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和奴役,因而也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是共同的任务。异:指的与会国家的发展方式的不同,在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有的是资本主义方式,有的是社会主义方式。【导学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2、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________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国后第一年)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背景: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②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2)目的: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3)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学案2/3(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5)意义:国内: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③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④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③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④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⑤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重难突破】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本课小结:外交政策的制定(1949)——初期实践成果(1949——1950)——外交政策的成熟(195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1955)【基础过关】1.旧中国的外交属于(A)A.不平等的“屈辱”外交B.平等外交C.成功外交D.屈辱的平等外交2.“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C)A.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失败B.美苏争霸C.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D.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3.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是(A)A.苏联B.朝鲜C.越南D.南斯拉夫4.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C)A.朝鲜问题B.台湾问题C.印度支那问题D.中东问题5.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D)A.日内瓦会议B.板门店会议C.贝尔格莱德会议D.万隆会议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学案3/36.新中国成立初期,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