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17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整体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还要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17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原理。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难点1.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2.热力环流的原理。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图解分析法。学法指导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