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环节,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板书:$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板书:学习目标1.认识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引言: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明确学习目标思考、回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有效的完成学习。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并简单表示实验结果。资料1: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