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浑元桩是一切桩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叙述的时候,尽可能的详细一些。(一)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首先要凝神定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外分呈外八字形,膝关节微弯曲,胯部微收臀部似坐非坐,小腹应常圆,胸间微含蓄,两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手心向内,两手间距两拳左右。肩撑肘横,力贯掌心。头直目正,颌下若夹一乒乓球,腋下若能容球,顶心如有细绳吊系。以上就是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二)平行步浑元桩的意念前文已述,区别健身与技击在于意念活动的不同。如果是练养生,只要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做休息式的运动就可以了。如果是练技击,则要求在摆好姿势以后,首先要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将精神放大,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顶天立地“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概。然后再逐步调整检查,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达到精神与肢体的高度统一。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重意念活动,即精神假借。这是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树,而是符合我们的想象,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以及下肢各身体部位都能吻合的,想像中的大树),当然真的大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这样。随之再设想,两手和双臂乃至全身抱着这棵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大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能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要注意凡想像中与树接触的身体部位,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待这种意念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以后,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因为抱树的意念训练,是和将来的技击实用分不开的。现在是抱树、推树、摇晃树,将来就是要用摸索到的拳术力量,变成推人、拉人、放人。实用时,用力没有固定程序,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按事先安排好的工作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训练有素的时候,就应在意念训练中,建立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想了又没想,做了又没做的模糊状态,就好像一张白纸能够画出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技击方面言之,就是后发先至的待发状态。即已接未触之时的松紧状态。其最终培养出来的力量是:碰到哪儿,那儿才会有迅速的反应,碰不上就什么也没有的高度省力的奇妙境界。所谓模糊的感觉不是发呆,而是精神的高度集中,就像足球守门员准备扑点球那样。意拳站桩开始要求用意不用力,但很快就能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要做到意力不分。真到了应敌或者遇到歹徒的时候,什么意什么力就都谈不到了。按拳学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身在水中,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记了水的存在,才游得更好更自在,就是这么个道理。在练习技击桩的时候,要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潇洒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芗斋老人称此为技击入手的“不二法门”。(三)平行步浑元桩详细技术分析以下就浑元桩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状态反射。练习健身桩要求头顶好像有绳吊系,能使身体感到挺拔就可以了。练习技击,则要把绳吊系的位置,调整到颈后的发际部位。也就是颈后有头发与没头发的分界处的中间部位,而不是第七颈椎。这一微小的变动,将对全身力量的均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颈:颈下若能容球。脖子下面,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这个要领,对练习技击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调动背部大肌肉群参加整力的发动。其二,保护了颈部易被攻击的软弱部位。拳谚说:喉头永不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