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挖掘文本内涵VIP免费

挖掘文本内涵_第1页
1/6
挖掘文本内涵_第2页
2/6
挖掘文本内涵_第3页
3/6
挖掘文本内涵,深化思想教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刘唐保小学赵宝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因此,“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古人也常云“文以载道”,可见,语文与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然而,语文课的德育内容并不像品德教材那样明显,它具有含蓄性、隐藏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要善于寻找德育与智育的“结合点”,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双到位。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做法:一、在背景材料的介绍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地挖掘作者生平、背景材料中隐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陶冶。例如:司马迁的忍辱著史,辛弃疾的赤诚爱国,岑参的效命疆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及他弃医从文的事迹,朱自清的民族气节,海明威的正直憎恶……有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而赴汤蹈火的英雄的悲壮,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老当益壮强烈的战斗意志,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的正义,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浩然正气……这些思想品德无处不存,无处不在,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学生一定能在精炼而简短的背景材料的叙说中领悟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二、在品析词句中渗透思想教育每篇文章都有贯穿、渗透作者的思想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这些观点和情感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句、段之中,这正是“文”与“道”的有机结合。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这样的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个“才”字虽然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但其丰富的内涵都不一样:前一个“才”说明了烈火在邱少云的身上烧了很长时间。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长时间地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第二个“才”字说明了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因为邱少云的壮烈牺牲激起了战友们的满腔怒火,战友们像邱少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投入战斗。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才”字的对比分析,不仅使学生对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严守革命纪律英勇献身的思想教育,得到心灵陶冶。三、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而不是“强加”思想教育。那种“贴标签”式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我们要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读训练中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的思想教育才会有效。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词句,激发情感,从中受到正确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学生已看到了总理的生活那样简朴,工作那样辛苦,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挖掘文本内涵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