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解应用题知识网络解应用题的常用思维方法有:1.假设法在有些应用题中,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思考时可以先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相等,或者先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是同一种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并对照已知条件把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的调整,最后找到答案,这就是假设法。2.消去法有些应用题里,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量间的关系,要求这些未知量,思考时可以通过比较条件,分析对应的未知量的变化情况,设法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从而把一道数量关系复杂的题目变成较简单的题目来解,这样的方法叫做消去法。重点·难点用假设法解题时要找准与假设的内容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善于把假定的内容和数据加以调整,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学法指导画线段图有助于对题目的理解,但对有的问题,仅有线段图的表达还是不够的。这时,把线段图的方法扩展为矩形图的方法,使画图解应用题更直观。经典例题[例1]鱼尾重4千克,鱼头的重量是鱼尾加躯干之和的一半,躯干的重量等于鱼头加鱼尾。问:鱼头、躯干各重多少千克?思路剖析如图1所示根据“鱼头的重是鱼尾加躯干的一半”,画图la。注意,题目条件实际说明了鱼头占鱼总重的三分之一,应该把二等分的特点表现出来。根据“躯干的重量等于鱼头加鱼尾”,画图1b。注意,这个条件的含义表明,躯干占鱼总重的一半,有二等分的含义。比较图la与图1b,就能看出鱼尾重量的所在,标出如图1b所示。而且,同时得出:鱼头是鱼尾的2倍,即8千克;躯干是鱼尾的3倍,即12千克。这其中是否有一点看图说话的味道?解答☆解法一:鱼头是鱼尾的2倍,即4×2=8(千克);躯干是鱼尾的3倍,即4×3=12(千克)。答:鱼头8千克,躯干12千克。☆解法二:由“鱼头的重量是鱼尾加躯干的一半”,把整条鱼的重量作为单位1,那么鱼头就是,由“躯干的重量等于鱼头加鱼尾”,鱼头加鱼尾就是,比较这两个分数,可以知道鱼尾是即鱼总重量的是4千克,总重量为(千克)鱼的总重量为24千克,其余部分就容易算出来了。☆解法三:“鱼头的重量是鱼尾加躯干的一半,躯干的重量等于鱼头加鱼尾”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等式,明确地列出来,就是鱼头躯干=鱼头+4把这两个等式合并(即消未知数),有躯干=×(4+躯干)+4这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解这个方程躯干躯干+4躯干=2+×躯干+4躯干=×躯干+6躯干-×躯干=6×躯干=6躯干=6×2躯干=12(千克)其余部分请自己算出补齐。[例2]一列快车从甲地到乙地需6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到甲地需8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2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80千米。甲乙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思路剖析本题画矩形图的要点在于:如何在图形中表示出相向而行的特点,以及时间、相距距离。如图2所示,两个阴影部分是两辆车2小时各自走的距离,注意左侧时间数分成3部分的各自对应含义。那么,180千米应该对应哪一部分的面积?应该是总面积减去两个阴影面积。但两个阴影部分分别在两个大矩形中,为观察方便,在中央加一条辅助线,把4小时平分为两个2小时(想一想这样加有什么好处)。这样,180千米的对应部分就有两种不同情况,如图3、图4的阴影所示。注意:这两种阴影对应的面积应该相等,两个箭头所指的矩形面积相等,它们的宽分别为2、4,相应的长也应该有2倍关系,用虚线把箭头所指矩形等分,看起来更方便,把分割后得到的小矩形作为单位,阴影面积将是5个单位,这样两辆车的速度求法是:(180÷2)÷5×4=72(千米/小时,快车)(180÷2)÷5×3=54(千米/小时,慢车)相应的距离求法为:72×6=432(千米)54×8=432(千米)当然,观察图4中单位小矩形与表示总距离的大矩形的关系,可以知道所求面积是单位小矩形的3×4=12(倍)而每个单位小矩形的面积是180÷5=36所求距离为36×12=432(千米)解答两辆车的速度求法是:(180÷2)÷5×4=72(千米/小时,快车)(180÷2)÷5×3=54(千米/小时,慢车)相应的距离求法为:72×6=432(千米)54×8=432(千米)答: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32千米。[例3]文化宫电影院有座位2000个,前排票每张4元,后排票每张2.5元,已知前排票比后排票的总价少1100元,问该电影院有前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