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琼瑶词,邓丽君演唱)。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二、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3.学生试读。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3.让学生回答他们从诗歌意境和画面感受到了什么?同学回答说感受到了是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四、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