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费江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声音是人及一些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本套教材把“声现象”作为第一章的初衷。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于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学生们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水波类比声波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准备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课的两个中心环节,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年龄段,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所以,我在备课中突出“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这三个基本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活动”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能够找到的器材,自己则准备一些实验室中能够提供的器材,并查找相关资料及相关素材,尽量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准备的事物当中,自己去探索生意的奥秘。三、教学结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再总结”的教学结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动手实验,探索新知(20分钟)——尝试小结,体验收获(3分钟)——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5分钟)——布置作业,升华新知(2分钟)四、教学流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如人们的谈话声、铃声、蛙鸣声、机器的运转声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后设问:你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2、动手实验,探索新知(1)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钢笔帽”等,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发声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的特点,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产生原理以后,让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界中有趣的发声现象,如蜜蜂的嗡嗡声、大海的波涛声、琴声、笛声等,并分析出这些声音是由发声体哪部分振动产生的,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认识。接下来,从讲桌下面拿出准备好的锣,将其敲响并用手将锣面按住,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猜想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教师演示:燃烧的烛焰在正在播放的音响前随着音乐起舞。引导学生分析:在音响与烛焰之间存在空气,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