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认识。3、领悟、挖掘生活中和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认识。教学难点:领悟、挖掘生活中和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教学方法:激趣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预习过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1、同学们做过关于“影子”的游戏吗?(学生一般都玩过“手影”、“踩影子”等游戏。)同学们都见过竹子吧?那见过斑驳的“竹影”吗?导入新课“竹影”。2、影子是怎么出现的呢?——有“光”才有“影”。那文中是如何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两段。二、理解“光”之美1、第1、2两段在写光的什么?(光的特点、变化过程)2、这两段写出了孩子们对光的什么样的感情?(喜爱、追随、想挽救)3、除了1、2两段,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爱月光呢?(引导学生读第3段中描写月光的语句)4、第3段中有个过渡句是“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请你试着赞美一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寻找“影”之趣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1、第3段中“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到底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的有趣吗?看人影、猜烟气、描人影、描竹影2、同学们知道“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吗?(励学生大胆猜想,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3、他们是如何想到要描竹影的呢?(好看,像中国画)四、欣赏“影”之美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好奇是求知的前提。孩子们在描画竹影的过程中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孩子们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1、孩子们在描画竹影时发现了什么问题?2、孩子们对爸爸提出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么解释的?3、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同学们懂得了什么道理?重点明确: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五、体验生活艺术美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雪人,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大致明确: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拍照片(摄影)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六、课堂小结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和美也许就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练就一双“慧眼”和“匠心”去发现和感受生活的艺术美!板书设计:竹影丰子恺光→影↓人影→竹影——中国画↓↓游戏——艺术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