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课题《故乡》课型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了解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3.掌握本篇小说的深刻的主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不幸命运。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2.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与农民、城镇小市民日趋破产的根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一导入示标2分钟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常听人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里的根就是指——故乡。一提到故乡,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看看他与故乡阔别二十年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二疑点探究20分钟二疑点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探究20分钟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孔乙己》选自《呐喊》。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三、学习课文(一)自主探究1.朗读课文,疏导字词。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故事情节?3.梳理情节结构。(二)自主合作、自主展示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阴晦()伶仃()恣睢()猹()獾()弶()脚踝()髀()愕然()嗤笑()瑟缩()黛()惘然()祭祀()寒噤()廿()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将小说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3.情节结构第一部分:回故乡(1-5节)回乡时间深冬回乡原因卖屋、搬家回乡所见景象萧索回乡心情悲凉母子相见(6-8节)到家那天(6-52节)回忆少年闰土(9-33节)见到杨二嫂(34-52节)第二部分:在故乡(6-77)过了三四天(53-76节)见到闰土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77节)船上谈话、第三部分:离故乡(78-88)“我”的感受三拓展延伸5分钟二、自主探究阅读1—5段,思考以下问题。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本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三、自主合作、展示分析闰土形象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剥削制度。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四检测1.分析杨二嫂形象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反馈10分钟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漂亮端庄文静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原因:农村经济的衰败破产、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同: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