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生物学的进展,人们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看,学习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本质、理解生命科学,以及对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生态意识的形成都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更是人们指导实践的重要原理。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力方面(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2)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三、重点与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运用观察的方法,以生态瓶为例,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中实际已经渗透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再运用实际的例子(生态瓶的能量流动过程),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等教学手段,并在其间贯穿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四、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两部分。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为主。本教材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度。五、教学方法互助合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并以实验辅助教学。六、教学准备(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二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2)教具准备:课件、生态观察瓶.1七、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八、教学程序其教学流程为:创造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总结发现设计思路: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我采用探究式教学,以生态瓶为核心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重点探究了鱼吃虾,虾吃海藻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数量以及途径,进而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然后给出能量流动的实例,创造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找出答案,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观察探究,引入课题,】方法:小组合作(一)仔细观察生态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推出食物链,进而推出能量流动的课题。(学生独立完成探究1的内容)设计意图: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二)【学生自学,主动获取知识】方法1:自主学习认真阅读107页—109页的第一部分内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阅读——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了解了关于能量流动的哪些知识?”其次,通过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