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由“一个字”、“一句语”、“一个故事”明确文章主要内容。2、结合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重点词语掌握情况(30个)当堂听写自测并订正二、理清文章思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文章就是写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并访问桃花源,然后离开后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故事,老师在读文章时就在想《桃花源记》空间写的是什么呢?我一查,才发现众说纷纭。1、有人说:《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字,你们猜猜看,会是哪个字呢?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答案:美――环境美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人情美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异:桃林之美前所未见洞里面有个村庄(别有洞天)村庄里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与外人间隔之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处处志之,但寻向所迷,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没有找到,寻病终2、有人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讲的一句话,你们觉得会是哪句话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处处都在为这句话做铺垫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在为这句话做铺垫的?文章从桃花源的发现就充满了奇异的色彩,而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更令人诧异,惊异,而再也寻不到,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可遇而不可求的。(1)很难找到(2)不想让人找到他们害怕这样一种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被打破。3、我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仙境故事。但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表现仙境故事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读过的很多类似的仙境故事大都讲的是长生不老和金银财宝,而《桃花源记》描绘却是和平、宁静、幸福的世外桃源平淡生活呢?你觉得陶渊明这样写,与什么有关呢?(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有关)补充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三、我们看看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齐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思考:1、这首诗里与课文很多地方很相似,有哪些句子呢?2、作者为什么不写金银财宝,从诗中你发现了原因吗?性本爱丘山3、他喜欢怎样的生活?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四、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桃花源记》都有每个人独特的想法,你认为《桃花源记》其实就是讲的什么呢?可以选择文中某一个点或某一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五、背诵课文。六、布置作业。我的桃花源(我的理想生活),谈谈你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渴望。(1)描述一下它是怎样的。(2)说说你将怎样去追求它。(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