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考点导图】一、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表现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4.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著作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二、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特征:(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2)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综上所述,列强侵华的手段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联的。二、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