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疏通第一二段文意并分析。背诵一二段。3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时有一个绝世好男人4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背景背景5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魏徵魏徵政治家政治家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学家。诤臣诤臣谏议大夫谏议大夫6•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7明君明君诤臣诤臣8唐太宗“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比喻有益的规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9解题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10课文体裁:•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奏议类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指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著名的“疏”:秦李斯的《谏逐客疏》、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疏疏11大声自读1115.exe1115.exe12组内互动交流:重要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语境义虚词:以、之、而古今异义特殊句式1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之:取独长:高•者:的人固:使……稳固•根本:古今异义,树根•浚:疏通•而:连词,表转折。•治:形容词。安定•下愚:形容词作名词•当:主持•重、大、峻:形作名,重任、重位、高位。•休:美好,美善以:顺承•俭:形作动,推行节俭•胜:敌得过,禁得住•斯亦:这也是,这也如同14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