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1)生活状况:经济落后,贫富悬殊。衣穿衣困难食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住百姓居住条件很差社会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平均寿命短(2)社会原因: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2.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3.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1)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2)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3)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仍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易误辨析]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提醒]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补遗]__人本史观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记录者,也是历史认识的受益者。有学者认为:历史素养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美善人性。以人本主义的历史实施人道主义的教育用人的历史来教导人,使其越来越发展为“人”,这当是历史教育的恒定目标。中国和西方古代传统史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二者都记载人事,可是事件的主体多是社会精英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往往是历史书上的主角,历史成了胜利者的书写和大英雄的赞歌,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则集体消失于历史经典之中。针对传统史学“人本关怀”不足的弊端,近代西方先后兴起了“新史学”运动和“新文化史”范式,尝试重新将人,尤其是那些参与了历史创造的广大普通人、一度被排挤到历史书写边缘的小人物,重新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地位。过去,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也偏好此种“宏大叙事”,多记名人传奇,而拥有更多样复杂历史经历与感受的劳苦大众,往往只拥有一个抽象的名字——人民。人本主义史学和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正呼唤人本主义的中学历史教育,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勾勒历史事件,从历史人物的处境出发来理解历史现象,以“人”的自由与发展作为历史评判的旨归。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1题以图表数字反映了新中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冰冷数字背后实则是亿万鲜活生命的体验,其命题立意就在于:尊重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国家人权事业的进步,是社会与文明的进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适时补充一些历史细节,告诉学生那些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同样深刻感受着历史巨变的“普通的大多数”,多讲一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人的奋斗历程与生活感悟中体味人之局限与人之伟大。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