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教材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贝壳的漂亮,珍珠的光彩夺目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图像帮助。另外,通过对第六册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进行过了“一边读一边想”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训练,所以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目标】学会咸、拢、虹、漂等8个生字,会认涨、泽、稀等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荣耀、稀罕、图案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通过朗读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思考。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沙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从中感受贝面对不幸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本着“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的原则,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这篇课文,作者借“一只贝”的故事,寄托了自己的一种感情,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思想。这种写作目的,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理解对比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同学们,这是老师在海边捡回的贝壳,(出示贝壳),你们觉得它们怎样?(色彩斑斓,五颜六色、形状五花八门……)再看,(出示珍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珍珠与贝壳有什么关系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个故事,一个著名作家贾平凹笔下的关于贝与珍珠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观看老师出示的贝壳,回想在课文中出现的那只贝。了解作家贾平凹的事迹,并和同学交流一下有关于他的事迹。相互补充,完善有关于他的资料。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约35分钟)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本课生字、词语,借助注音或字词典读准字音。2、合作学习:(1)小组互动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相读听。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借助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2)自由拼读所画出的词语,小组齐读,指名读。(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工具书理解生词的意思。荣耀:光荣。稀罕:同<希罕>稀奇。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4、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其中难懂和容易读错的字词。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只贝的生平,为什么说它是一只不幸但是又可敬的贝。贝的可怜却也正蕴含了贝的可敬之处:一、忍受折磨,二、失去荣誉,三、遭遇冷淡。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他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和同学交流读不懂的问题,相互补充。了望学生对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