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卓越的工程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新初一学生,来自农村,历史知识欠缺,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他们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另外,初一学生岁数还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又由于地处农村,实地参观了都江堰和长城的学生极少甚至没有,缺乏对其的感性认识,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要考虑的学情。教材分析1、教材宏观理解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农民靠天吃饭,实质是靠水吃饭。所以,治理水患、防洪灌溉、保障人民生存安全、防范外来入侵、安居农业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为此,战国七雄的最强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灵渠。两千年过去了,都江堰依然年轻,滋润着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往事越千年,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久经磨难、不屈不挠的民族象征。这些举世瞩目的卓越工程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具有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智慧和力量。2、教材安排分析历史上的重大工程,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凝固的历史。卓越的工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水平,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教材安排本课讲述都江堰、秦长城等工程,就是要让学生从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作、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共五个单元23篇课文,前四个单元16篇课文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历史演变,后面安排第五单元用7篇课文来专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可见新教材对古代文化的偏爱。而第18课《卓越的工程》就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卓越工程的集中展现。这一课共分三个子目“一、都江堰和郑国渠”,“二、秦长城”,“三、灵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位置和修建时间,(2)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3)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4)理解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修建万里长城等大型公共工程的必要政治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都江堰、秦长城等古代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都江堰的特点,认识应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都江堰秦长城2教学难点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工程的技术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提问学生所知道的中国的伟大工程?用设问法导入新课:可是同学们知道吗?讲述神奇的都江堰历尽地震劫难而安然无恙。学生讨论、回答同时,让同学们把书翻到p106页第18课《卓越的工程》再了解哪些学生实地参观过都江堰,然后正式进入新课教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讲授新课一、都江堰和郑国渠1、教师先请同学看书、讨论,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黑板展示都江堰草图。通过学生的看书、讨论;看黑板都江堰草图,听老师的讲解。看黑板都江堰草图,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逐步了解都江堰的宏伟规模。2、运用讲授法对都江堰这一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学生主动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3、介绍二王庙p107看《都江堰李冰石像》培养家乡情感。4、介绍郑国渠p110学生看“史海拾贝”郑国和郑国渠。培养兴趣和自学能力二、秦长城借助多媒体学习秦长城相关内容插入多媒体提示秦长城修建的原因,起止点。强调: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请学生阅读109页看《秦长城遗址》,让学生思考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用一句话评价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解历史古迹,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突出秦长城这一重点,增强民族自豪感。三、灵渠*指导学生阅读灵渠黑板画出长江珠江示意图,教师稍作说明。学生阅读灵渠内容,知道灵渠沟通两大水域。培养自学能力。课堂小结简述本课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