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授课年级:初一年级授课课型:唱歌综合课设计思路:《凤阳花鼓》是一首欢快、很有特点的安徽民歌,易学易唱,歌词质朴。学唱歌曲时,从分析曲谱中的切分节奏入手演唱歌曲,逐步将歌曲处理得更加完整;唱歌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首民歌的体裁、调式、旋律创作手法、流变性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民歌特点,加深学生对民歌的喜爱。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3.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民歌的体裁、调式、流变性、旋律创作手法等特点。2.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能够表达。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凤阳花鼓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2.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探究、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前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伴奏音乐,进入教室。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欣赏歌曲《凤阳是个好地方》视频片段,导入。教师:同学们,这节课学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曲视频,大家好好听,好好看,一会老师有问题要提问。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视频里出现了一种什么乐器?学生:鼓类打击乐器。教师:是不是这个鼓(出示实物双条鼓)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教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得名。双条鼓起源于凤阳,又称凤阳花鼓,同学们,凤阳是哪个省的?(安徽)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民歌。(课件出示板书--《凤阳花鼓》)【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声中进教室,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对视频中乐器的设问、讲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思辨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讲授新课《凤阳花鼓》。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思考歌曲情绪以及歌词特点?(课件出示歌谱)教师:这首歌曲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歌词中“得儿飘”“另当”等词语出现,给人感觉比较欢快活泼。【设计意图:通过初听歌曲,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和具有概括总结的能力】2.熟悉歌曲,随歌曲视频边听边唱的同时,跟老师一起拍手,感受歌曲节拍特点。3、教师随伴奏边歌边舞范唱歌曲。4、随音乐学唱歌曲,讲解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找找歌曲中“手拿着”、“别的”,“单会”(课件曲谱画圈部分)几个字的曲谱有什么特点?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中的三个切分音曲谱,并进行模唱。[课件]出示55iI1I6.|■55i|切分节奏手拿着别的单会4/45321235|一字多音凤阳歌4/45321235|216.21-|一音多字■得儿另当飘得儿飘得儿另当一得儿飘【设计意图:对切分节奏型、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难点进行练习,加深节奏型和音高的记忆,更好的解决音准和节奏上存在的问题】5、分析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教师:同学们,“得儿、另当”这些词语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些衬词模仿的是什么声音?在歌曲中又起了些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出示课件。教师:我们用动作来模仿一下“得另当飘”吧?在衬词处设计伴奏。“得儿”的地方模仿鼓声,一起拍腿;“另当”的地方模仿小锣,一起拍手,“飘一飘”我们一起做跳舞的动作。强调学生要将儿化音唱得轻巧跳跃,表现出小鼓声的清脆,有弹性。【设计意图:对衬词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衬词最后一句词比较快,而且要唱的轻快灵巧才能表现出模仿打击乐的感觉,所以我让学生以腿为鼓,从念到唱,一步步解决难点,同时体会边打击边唱的感觉,最后一个字学生即兴做动作,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激发学生兴趣。】6、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设计意图:对演唱方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