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思考第2页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思考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地说,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老师也容易传授。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下简称“规律”)一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本节课题,即: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备课和上课的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必走之路,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是主干。如在“规律”一节课中我把“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能从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关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有的课容易确定,有的课很难确定。如“规律”这节课上学生面对实验桌上的蜡烛和玻璃制品等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没有情感就得培养,没有价值观你就得树立。在三维目标中这一目标令老师费时费力,因而常被教师搁浅、忽略。在“规律”一节中我把这一目标设定为: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教学中让学生见这个要动情,见那个要有态度,实在让教师感到头痛。其实这一目标的范围并不小。它包括使学生好奇什么、乐于什么、体验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意识、有什么样的精神、敢于提出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等等。可见,三维目标在第4页立放大的像后,问学生:“你对这一现象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高兴的回答:“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的位置有关系。学生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教材刚好吻合,应该说学生的探究学习已经上路并且在路上慢慢走了起来。物理课标中指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规律”一节课中我把让学生如何探究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上。可以说学生爱学、真学其效果明显。三、教法与学法的整合课堂教学中教法很多,学法也不少。在备课中老师们对教法和学法这一问题时常被忽略甚至模糊不清。简单地说,在实践教学中教法和学法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一个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用的,这就是教法。如果这个教法被学生学去,那么教法又转化为学法。在“规律”一节中观察和试验是教和学的主要方法。当一种方法不理想时,就要考虑另外的方法同时并用效果明显。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在“规律”一节,实验中都能作出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的像,但像和像距大小的变化规律很难找出,而且过一段时间学生会遗忘或张冠李戴。为此,我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上又附加了强化记忆的教学方法。如: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象。为了让学生牢记这一规律我问学第5页生:“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地球上,都想生活得美满、幸福,那么‘祖祖辈辈’中的两辈子以外是哪一辈儿?”学生立刻答道:“是孙子辈。”我补充说:“两辈子以外还有重孙子辈呢,看来两辈子以外实在小。”这里的意思是说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实、倒、小”──“实在小”的谐音。接着又启发学生:“我们白音昌水泥厂每天倒的(方言,运输的意思)不是粮食,是什么?”学生答道:“是石头。”“对了,一辈两辈倒大石”意思是物体在凸透镜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简称倒、大、实。是“倒大石”的谐音。课后学生不停的叼念道:“两辈(倍)以外实在(倒)小,物近像远像变高。一辈(倍)两辈(倍)倒大石(实)。一辈(倍)金马驹,一辈(倍)正大虚。几句俏皮话概括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何乐而不为?看来,这样的教法自然的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法。所以,笔者认为新课程的教学不能彻底丢掉过去的老教法,关键是我们要在旧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新课程,课堂上我们还得一手抓教法,一手抓学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办法很简单,就是提前备课,而备好课虽然不容易,但这是关键,要科学设计、精心取舍、反复修正,最终达到学生兴趣浓、课堂效率高的效果,实现课堂和谐诱人,师生教学相长、教学各有创新、人人得到发展的美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