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1.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状态条件寄存器、时序产生器和微操作信号发生器组成。a)PC:pc自动增加一个值,指向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当程序转移时将地址送入PC。b)IR:用于存放当前要执行的指令。c)ID:对现行的指令进行分析,确定指令类型、指令要完成的操作和寻址方式。2.CPU的基本功能:a)程序控制b)操作控制c)时间控制d)数据处理——CPU的根本任务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的区别:体系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系统在总体上、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计算机组成要解决的是逻辑上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4.输入/输出:直接程序控制、中断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DMA)。5.输入输出处理机。6.流水线技术------------------------------P307.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a)机密性b)完整性c)可用性d)可控性e)可审查性8.计算机安全等级(技术安全性、管理安全性、政策法律安全性):分为四组七个等级。组安全级别1A12B3B2B13C2C14D(最低级)9.计算机病毒的特点:a)寄生性b)隐蔽性c)非法性d)传染性e)破坏性10.计算机病毒的类型:a)系统引导型病毒————BOOT型病毒b)文件外壳型病毒————攻击command.com文件c)混合型病毒————Flip病毒、OneHalf病毒(幽灵)d)目录型病毒————改变目录项不敢变相关文件e)宏病毒————用宏的word或是excel文件11.计算机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ATBF=1/λ);计算机正常工作的概率A=MTBFMTBF+MTRF(MTRF平均修复时间)。——————P5512.计算机的RAS技术是指可靠性(R)、可用性(A)、可维性(S)。13.计算机可靠模型:a)串联系统:可靠性等于R=R1R2⋯RN;失效率λ=λ1+λ2+⋯+λNb)并联系统:可靠性等于R=1-(1-R1)(1-R2)⋯(1-RN)c)N模冗余系统:14.计算机故障诊断技术a)计算机的故障:i.永久性故障ii.间隙性故障iii.瞬时性故障第二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查找表中第i个元素LOC(ai)=LOC(a1)+(i-1)*L2.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数据域指针域3.线性表的插入和删除a)顺序存储:Einsert=n/2Edelete=(n-1)/2b)链式存储:4.栈的顺序存储:采用两个顺序栈共享一个数据空间:栈底1栈顶1⋯栈顶2栈底25.队列:只允许在表的一端插入元素(队尾),另一端删除元素(队头)。6.数组————————————————P73第三章操作系统知识1.操作系统的类型:a)批处理操作系统(单道和多道)b)分时系统(多路性(同时性)、独立性、交互性、及时性)注:UNIX是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系统。c)实时系统——高可靠性d)网络操作系统e)分布式操作系统f)微机操作系统g)嵌入式操作系统2.利用PV操作实现进程的互斥和同步。3.网络操作系统a)集中模式b)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对等模式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第五章网络基础知识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多媒体的特征:a)多样性b)集成性c)⋯2.波形声音:——————P326a)未经过压缩的数据传输率(b/s)=采样频率(Hz)*量化位数(b)*声道数b)经过数字化后所需的存储空间声音信号数据量=数据传输率*持续时间/8(B)注: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一般为8KHz,音乐信号的采样频率则应该在40KHz以上。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1.数据库(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的集合。2.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3.数据库技术的发展:a)人工管理阶段b)文件管理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4.数据模型的三要素:a)数据结构b)数据操作c)数据的约束条件5.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E-R模型)和基本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模型)和目前提出的对象模型。6.实体属性a)简单属性(不可再分)和复合属性(可分如地址(省份、市⋯))b)单值属性(只有一个值)和多值属性(如电话号码可有多个)c)NULL属性(没有或是未知)d)派生属性(从其他属性可推出来)7.E-R法的构件:8.扩充的E-R模型a)弱实体(要依赖另一个实体而存在)b)特殊化————P3759.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a)三级模式结构(三层两映像)i.数据物理独立性ii.数据逻辑独立性b)集中式数据库系统c)客户/服务器数据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