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篇一:《醉翁亭记》精品教案520】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3、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教材及学情分析】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生活中,时不时地会听到有人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叫醉翁的人真意并不在酒里。那有个问题老师很好奇,这个醉翁是谁?他的真意到底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醉翁亭记》中一探究竟!二、背景链接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2、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3、“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三、文章分析1、请同学们听范读,并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划出节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两人为一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明确:第1段:①“也”:表陈述。②“壑”:山谷。③“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④“而”:并且。⑤“深秀”:幽深秀⑥“者”:的,这里指地方,山。⑦“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⑧“潺潺”:象声词,水声。⑨“而”:表并列。10“于”11“回”12“翼然”13“临”O:从。O:回环。O: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O:临居。14“于”15“者”O:在。O: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16“作”17“者”18“也”19“名”O:建造。O:??的人。O:表肯定。O:定名。20“太守自谓也”21“于”O: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O:到。“辄”:总是,就。22“曰”23“意”24“也”O:称为。O:意思,意趣。“乎”:于。O:表感叹。“而”:表承接。(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2)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其秀丽风光的?明确:醉翁亭的位置:环滁T西南诸峰-琅琊-酿泉;空间顺序:从远近,由大小。(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明确: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②得名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