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有效教学——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来宾市武宣县二塘镇中心校廖建萍内容摘要: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做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朗读,多种形式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训练形式:(一)创设情境,诱发朗读热情。(二)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三)朗读方法灵活多样。有常用朗读法,删减词语、调整词序、转换句型比较朗读法和填空式朗读法等。(四)巧用示范,引导感情朗读。(五)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能力。关键词:以读为本足够时间循序渐进注重方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要靠读,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可教改至今,农村小学仍有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方法过于古板和落后,课堂上只让学生粗略地读一两遍课文,句子尚未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怪学生笨,于是干脆自己代讲,费力地机械教读。这样不但收不到教学实效,还造成负面影响,把浮躁风气带进课堂,带到读书活动中。长此下去,定使学生养成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针对这些语文教学的弊端,我就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一些看法: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接触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越深。阅读教学要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做到精讲多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思考的训练。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和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会精彩纷呈,令人惊叹。二、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并读得有效,必须做到层次清楚、目的明确、指向性强。一般而言,精读一篇文章大致分为初读、细读、熟读三个阶段。初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知晓大意,这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提纲挈领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读品味,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情感的。细读不应面面俱到,应选择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文中的的情味;细细地思,思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说说感悟和体验,如对人物精神风貌的感受和评价,对语言表达的赏析品味等,还可以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想开去,说说联翩的浮想或想象,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获得独特见解。只有引导学生认真品出重点词句段的内涵和情味,学生才能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熟读成诵,升华体验,1并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有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文字。如我在上《军神》一课中采用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读,切切实实感受到刘伯承是多么的勇敢与坚强,学生就能体会到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从而读出由衷的钦佩、敬仰的感情和语气。三、注重方法指导,多种形式训练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朗读训练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就探讨出如下较有效的方法:(一)创设情境,诱发朗读热情。有人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媒体演示实验、表演、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熏陶感染。这样,学生才会读得入情入境,才会读出语文味来。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文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荷花池,让学生欣赏荷花池后把荷叶的画面定格,让学生感受到了荷叶的圆、绿、美,从而饱含喜爱之情读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韵味。(二)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