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制》课堂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马明敏从事历史教学 8 年来,有成功,也 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 作为 历史课堂教学 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六·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我主要 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六·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新课程进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进展;面对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进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创新性。 教学目标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所以在创新素养教育的今日,老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假如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创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讲《 郑和下西洋 》一课时,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 通过学习本课, 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常常用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在 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 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 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