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否标志着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本节课我们学习“缓和与对抗的交替”。●教法案例1.“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美苏缓和的背景;(2)尼克松主义的提出;(3)勃列日涅夫缓和战略;(4)尼克松访问苏联;(5)欧安会的召开和《赫尔辛基宣言》。本目知识繁琐,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理清美苏缓和的表现,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缓和的原因,认识70年代美苏争霸:缓和并非放弃争霸,而是争霸的另一种方式;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2.“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几个要点:(1)阿富汗发生政变,建立亲美政权;(2)苏军入侵阿富汗;(3)卡特主义和里根主义的提出,重新对苏采取强硬政策;(4)结果:苏联转攻为守,维护既得利益。讲述本目时,教师在理清知识线索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8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原因:前期苏联采取攻势,后期转攻为守,原因是美苏实力的变化。3.“第二次缓和”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两个要点:(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外交新思维;(2)美苏缓和的表现。教师在讲述时,引导学生从苏联撤出东欧、美苏领导人互访、《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三方面归纳缓和表现。4.“‘冷战’的结束”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3)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结束。本目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教师在讲述东欧剧变时,可从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和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述苏联解体时,从解体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的结束。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1.掌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史实。(重点)2.认识从美苏争霸中得到的启示。(难点)知识点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阻碍了经济发展。(3)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①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表明美国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②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实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欧安会①时间:1975年。②地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③结果: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二战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规定促进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④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知识点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1.苏联入侵阿富汗(1)原因①苏联在全球进行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③1979年,阿富汗新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2)经过①1979年12月,苏军突袭阿富汗,打死新总统,占领首都喀布尔。②随后,迅速占领阿富汗全境。(3)结果①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②美、苏关系重新紧张。2.美、苏对抗再现(1)表现①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②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2)结果: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知识点三“第二次缓和”1.原因(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2)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外交方面缓和。(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2.表现(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知识点四“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