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会有人文素养。它无论在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技术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缺憾,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是真正的合格教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更新理念实践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树立大教育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既“教书”,又“育人”。目前,有些教师把孩子仅仅看作知识的容器或成人的附庸,像揉面团一样无视其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无视其年龄特点,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甚至个别教师本身在时代的潮流中就流入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市场糟粕潮流中。与此同时,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的无知者,他们懂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有关教育教学规律,一旦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便完全又是另一码事。可以这么说,一日不彻底转变教师已有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不清除市场经济中的糟粕,一日无教育的彻底改观可言。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教书”实现“育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案例法、情境法、调查法、实验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同时,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追求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教育永远是充满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直面缺憾,学会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更趋完美。(二)、广泛阅读厚实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句话使我刻骨铭心。教师提升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不仅要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教育是一项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事业。而作为丰满教师心灵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对于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丰富教师的内心感受,对抗教师生活的平庸与空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我在有限的观察中发现,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疏于读书——他们无暇读书,无心读书;他们除了读教材、教参、习题集之外,基本不读别的书,这正是一个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不能融会贯通,工作内容、教学形式趋于教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