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毛泽东想缚的“苍龙”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1935年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选编了这首词,在文后注释中,将“苍龙”解释为:一种凶神恶煞,借指日本帝国主义。笔者认为,在这里其比喻义是什么值得商榷。首先,我们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1935年8月,毛泽东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我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实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登上六盘山顶峰时,心潮澎湃,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再看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与此同时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在第5次“围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并在他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该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分进合击”“铁壁合围”:以瑞金为目标,各部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1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然后每天攻击前进5公里后就修筑碉堡工事,严密进行火力配系,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断绝交通,封锁红军的一切信息和物资来往,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到狭小范围进行决战。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歼灭。为隐蔽作战企图,蒋介石用1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完成前,全力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迷惑红军。万幸,倾向共产党的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当天就将此绝密计划交给了中共联络员项与年。项与年历尽千难万险于10月7日到达瑞金,将情报交给周恩来、李克农、李德组成的临时中央“三人团”。他们惊诧之余立刻意识到中央红军面临极度危险,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就会很快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1935年10月8日,红军开始集结;10月21日,发起突围战役,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了解了当时这种背景,不妨打一个比方:为了各自利益,兄弟不和,斗争不断;眼看恶狼来了,而兄还是扼着弟的脖子想要杀死他。此时,弟若不动手的话,就不是陷于狼口,而要殒命于兄手了。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不过,从建党时间来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不就像这个“弟”,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正是要将红军、将中国革命扼杀于摇篮之中吗?虽然毛泽东说长征是“一次一万多公里的伟大战略转移”,但他也痛心地指出,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在敌人的严重的围剿面前不得不处于无能的地位,给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损失”,“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断绝后,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美国记者海伦·斯诺在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中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损失是惊人的……”毛泽东非常清楚“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毛泽东曾明白说道“红军的敌人国民党……中国红军是处在这样强大的敌人面前。”关于对敌方针,毛泽东说:“对于第一、二、三、四次‘围剿’,我们的方针都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可见,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毛泽东登上六盘山顶峰时,想到“何时缚住苍龙”,这里的“苍龙”毫无疑问就是指红军当时面临的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打倒国民党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