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 毛泽东是娴熟中国历史的政治家,他不但自小喜读史书,至老尤笃,而且多次以领袖的高瞻远瞩,号召大家多读史书。根据现有资料,至迟在 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他便把学习历史与学习马列主义相提并论。他说:“一切有相当讨论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讨论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讨论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1941 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号召大家:“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日,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1942 年 2 月 1 日,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明确宣布:“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地讨论中国的历史,讨论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建国以后,毛泽东又多次重提学习历史的事。1958 年 1 月 21 日,在南宁进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面对着几百名党的高级干部,倡议“全党都要学点历史和法学”,并把学习历史提到了党的干部的工作方法的层面上。在改革开放的今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的时刻,回顾和学习毛泽东的历史观,很有现实意义。 史学目的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换句话说,历史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是每个学习历史的人必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毛泽东的回答,是在 1956 年 8 月 24 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说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964 年 9 月 27 日,他在一份批示中更明确地说:“古为今用。”毛泽东对史学目的的这一高度概括,表达了史学的价值取向。价值的实质是客体功能与主体需要的吻合,吻合的程度愈大,其价值愈大。毛泽东认为,主体对历史这一客体的需要,是改革现实和制造更美好的将来。换句话说,改革现实,需要了解国情,符合国情,而国情正是历史的积淀;改革现实,还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增长智慧,接受优秀传统,发扬历史积累下来的高尚精神。概括地说,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宝,史学的最大社会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因而,毛泽东又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假如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从史学的这一目的出发,毛泽东提出历史学习和讨论都应贴近现实。毛泽东本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从来就是把这些历史知识作为观察和分析现实的工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