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2、课标分析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5.教学内容的处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①在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设计意图: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②缺乏知识连贯性。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2、学法指导①合作探究法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②教师问题引导法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③多媒体演示法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一)实验引课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实验一)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问题导课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设计意图: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