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4.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教师板书《故乡》)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4.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三、小说知识简介1.什么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5.环境:(1)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四、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讨论,归纳总结)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我们学过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朝花夕拾》)、《社戏》(选自于《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于《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于《朝花夕拾》)、《雪》(选自于《野草》)、《风筝》(选自于《华盖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于《且介亭杂文》)。2.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五、自读课文,检测字词。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2.检测字词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准加点字字音。huìcháxíngjiànghuānpéng阴晦猹五行装弶獾猪篷隙biǎnkuàbìèchīlínglì竹匾胯下髀骨愕然嗤笑伶俐hèsèxùnbǐgǒngmó吓瑟索潮汛秕谷打拱隔膜jìnniàndàiwǎngzìsuīchán寒噤廿年深黛惘然恣睢潺潺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构分析(小组讨论,老师归纳。)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