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3.情感与态度: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教学方法课内外资料有效结合理解文本,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理解诗,在朗读的基础上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四、课前准备课件、电影片段、诗朗诵录音。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题1、七十多年前,工农红军取得了一次大的胜利,那就是长征。关于长征,你知道什么?生: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师:多媒体出示有关背景资料,介绍长征。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介绍《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及七律。二、走近文本,初读诗文。1、学生初读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由读诗。3、检测读书情况。学生开火车读诗句。出示生字“崖”“岷”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教师: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崖”“岷”(山在左,长而窄,竖写长。山在右,扁而宽,竖写短,折写长。)三、指导朗读、感知意境。1、生再读诗文。2、师范读诗。指导读诗,读诗要读出节奏,读诗还有小窍门,看诗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韵母相同),师:带有韵脚的这些字稍读长,学生试读。3、指明读诗。4、播放著名演员濮存昕的朗读录音。5、听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谈听录音后的感觉。四、走进文本,知晓长征难。1、默读课文,思考:全诗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红军把什么当做平常的事呢?“万水千山”指什么?2、学生汇报。齐读“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师总结:4、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山,水些水?浏览课文,圈画出来。5、长征途中经过了多少座山,多少条河呢?结合资料袋来说说。学生自读课后资料袋。6、为什么诗中只写这些呢?五,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从“五岭”想到了什么?(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诗人用了什么?(逶迤)2、多媒体出示“乌蒙”山,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让你翻越你敢吗?想象会遇到哪些困难?3、读一读,读出翻越的困难,齐读,如此红军战士怕了吗?泥丸有多大?4、从这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5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6如果第二句让我们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那第三句则是红军战士战胜敌人的豪情,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1、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质疑。试想一下为什么一寒一暖?2、师出示资料:生读资料《巧渡金沙江》,谈谈读后的感受。9,读出你的感受,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生齐读。指导读出喜悦。4.师:如果说这是最具智慧的一次战役,那在大渡河上的战役就是最英勇的。5、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望着硝烟弥漫,你想说些什么?出示:“寒”的是()学生说话。6、再来读读这句诗——“大度桥横铁索寒”。7、一寒一暖两种不同的战斗两种不同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诗句。强烈对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2、生读,读出你们喜悦的心情。3、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什么?4、正是因为有红军这种大无畏的、乐观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