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2、写作背景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出处: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三、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霏(fei)暝(ming)朝(zhao)而往伛偻(yu)(lv)洌(lie)蔌(su)射者中(zhong)弈(yi)觥筹(gong)翳(yi)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题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兴趣、情趣⑤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秀:萌发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人小孩。⑧宴酣之乐:宴酣: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表陈述环滁皆山也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四、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五、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用投影展示,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略)二、研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第一节中,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的?2.联系课文第一节最后两句话和下文内容,想想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的?3.在描写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时又采用了什么顺序?4.课文第三节为何描写“滁人游”?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6、以下问题用文中原句回答(一)第一段:①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④亭的位置?“临于泉上”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⑥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⑦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