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理解“横槛、画舫”等词语。2.能够找出描写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3.抓住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1.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体会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3.背诵课文第四段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孩子们和我一起写“颐”,生书空。)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二、学习生字词1.PPT出示字词第一组(注意字形):“颐和园、长廊、柱子、建筑、掩映、堤岸、雕刻、狮子、神清气爽、隐隐约约葱郁的树丛、金碧辉煌的宫殿、朱红的宫墙”师:谁愿意来读读?生带读(特别注意落实“堤岸”的“堤”的读音)师:哪些字形你觉得容易写错,提醒一下同学。生一:“雕刻”的“雕”右边是“住”加一横。生二:“葱郁”的“葱”不能少一点,“隐隐约约”的“隐”却没有。在自己本上写写第二组(多音字):“佛香阁、几乎”师:你发现这一组词的特点了吗?生:都有一个多音字,“佛”和“几”师:另外有什么读音,给它组个词师:一起来准确地读读。第三组(注意意思):借助图片理解意思:横槛、画舫找近义词理解意思:远眺、耸立、姿态不一师: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这两个词。“横槛”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PPT展示图片),谁来说说?生:横嵌在柱子上方的长方形木板,上面贴满了五彩的画。师:说得太棒了。这就是画舫(PPT展示图片),谁愿意说说它的意思?生:装饰精美供游人游玩的船。师:真不错,我们从字形上也能看出它的意思。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这组词。生读师:给它们找找近义词生:“远眺”的近义词是远看;“耸立”的近义词是“屹立”、“矗立”;“姿态不一”的近义词是“千姿百态”。师:以后我们就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生齐读字词。2.课堂练习一3.全班齐读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1.全班合作朗读全文师:读得真好!把这些词放到课文中还会读吗?我想请4位同学读2-5段,第一和六段全班一起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标记:课文主要讲了颐和园哪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2.理清游览顺序师:课文主要讲了颐和园什么特点?写了哪些景物?生:“美丽”,我是从一段知道的。师:那请你来读读第一段。那写了哪些景物呢?生: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板书)师:你真会发现,谁还发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生:先到长廊,再到万寿山脚下,再登上万寿山,最后来到昆明湖。师:他说得好不好?你是从哪里找出这游览顺序的?生:2-4段每段第一句。“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我们根据这些第一句把板书补充完整好吗?生:“来到”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就是”昆明湖,十七孔桥师:原来每段开头就点明游览的地点,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而且都用了不一样的动词,作者真是用心啊。这就是“移步换景”3.完成练习二师: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感受一下。请几位同学口头完成上面的练习(PPT出示)()颐和园的大门,()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长廊,就()万寿山脚下。()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四、精读课文,感受“长廊”的长与美1.放声自读第二段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长廊,请大家放声自读这一段,看看“长廊”有什么特点?2.感受长廊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