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桐乡市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变化历程及原因浅析一、饮用水源取水口变化历程桐乡市城镇自来水目前主要由桐乡市凤栖供水有限公司生产供给,该公司下属水厂有果园桥水厂、运河水厂、崇福水厂,在建有同福水厂。果园桥水厂始建于1990年,一期生产规模为2.5万吨/日,于1992年建成投产。随着桐乡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果园桥水厂先后经过了三次扩建,分别为1993年二期2.5万吨/日扩建,1998年三期3万吨/日扩建,2003年7万吨/日扩建,现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日。承担着梧桐、濮院、屠甸、乌镇、石门等镇(街道)的供水任务。果园桥水厂原取水口为大运河支流康泾塘,一方面为了满足取水能力的成倍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原取水口水质较差,2004年该水厂取水口移至京杭大运河。运河水厂位于梧桐街道北部三新村,于2005年8月动工新建,2007年5月并网供水,供水能力15万吨/日。运河水厂水源取自京杭大运河,与果园桥水厂现用的取水口取自同一河流,两取水口相距约50米。崇福水厂90年底供水,“八五”期间,崇福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占崇福镇中用水量的30%,占生活用水供水量的98%左右。后扩建至4万吨/天,供崇福镇和洲泉镇居民用水。崇福水厂取水口位于大红桥港芝村。由于运河崇福段改道至水厂取水口上游,大红桥港的来水被截断,取水口流速变慢,水质下降,雨季时还会发生河水逆流现象,故自2007年起,该水厂关闭,仅作备用。龙翔水厂(原名炉头镇水厂)属街道镇办企业,成立于1983年,日供水设计能力为1.5万立方米,担负镇区及10个行政村的供水任务。取水口位于金牛塘(胜利桥)。金牛塘南接运河宗阳庙,北至乌镇市河,是县级重要连通河道,行使行洪排涝、交通航运的功能。由于2地理环境不符合饮用水源的保护标准,2009年经各相关部门沟通后拟将该水厂关闭或转为生产工业用水。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区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用水量需求快速增长和有限的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之间的矛盾又变得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近年地下水开采量较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桐乡市域已全面关停深井禁采地下水,全部使用地面水。因此,现有地面水厂的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近几年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要求,为此,凤栖供水有限公司决定新建同福水厂。该水厂位于凤鸣街道合星村,取水口位于长山河(运河与长山河交汇处以东约300米,设计供水量15万吨/日。二、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历程桐乡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从1987年4月平水期开始在大运河、澜溪塘、长山河、康泾塘、长安塘共设监测站位14个【1】,进行定期采样监测,其中康泾塘上设置了两个监测点位,其中包括康泾塘梧桐镇北,这也就是后来果园桥水厂的取水口监测点。崇福水厂水源地于1990年12月枯水期开始列入例行监测,分别在水源地及其上下游设置共3个监测点(常乐寺桥、春蕾大桥、水厂取水口)。龙翔水厂取水口金牛塘胜利桥于1992年4月纳入例行监测范围。从1992年开始至1998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项目包括了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汞、铅、镉、砷、六价铬、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石油类等共21项;其中1996年加测总磷。监测频次为每年的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枯水期(12月)各监测一次。1999年起,桐乡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设梧桐水厂(果园桥)和崇福水厂(富民桥)2个点,逢双月监测1次,全年6次,监测项目为pH值、硬度、酚、氟化物、氰化物、砷、六价铬、汞、镉、铅、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等共16项。同3期地表水常规监测仍按每年的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枯水期(12月)各一次的频次进行。2002年起,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项目扩充到28项,包括必测项目10项: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粪大肠菌群;选测项目18项:硫酸盐、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氯化物、铁、锰、硝酸盐、铜、锌、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监测频次为必测项目每月监测,选测项目每年1月和7月监测一次【2】。三、水源地水质变化历程纵观历年监测结果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