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能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情境化的内容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主动建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创设情境为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用真实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一开始可播放NBA画面,然后自然地引入到这节课开始创设的篮球赛积分的问题上来,就这样,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认真地想、去理解、去计算、去体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又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都是直接给出“勾股定理——a2+b2=c2”,然后让学生进行死记,这样的方法就很有可能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初二新教材的配套光盘中的课件“美丽的勾股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拼图游戏”,以验证“勾股定理”;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古代学者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开阔了眼界。相信这样的数学课没有哪位学生说不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也更能让学生对一些定理、公式牢记于心。二、发挥直观演示功能,突破重点难点由于多媒体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拟人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演示出图形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克服认知障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