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记时法说课稿一、依据课标,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作用:“24时记时法”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12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2、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4、教具准备:课件二、教学法设想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设教学程序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我搭建了一个简捷的学习平台,该平台的合理设置,带给我们教学的最大优势是:真正实现了教材与信息技术的零距离整合。(一)链接历史,在生活中初步感知1、在课前,学生已经收集了古时候人们的记时方法。在课的开始,教师结合学生介绍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出示沙漏、铜壶滴漏、日晷等资料与短片让学生欣赏,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在历史纵览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本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非常具有“数学味”的情境——出示2幅6时的生活场景片段(①刚刚起床;②在做家庭作业),问:都是在6时,为什么大家做的事情大相径庭呢?一天中有几个6时呢?(2个);接着出示2个8时的钟面情况,处理方式同上,感知生活中需要两种记时法;最后发散与设疑: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水到渠成地切入知识的重点。(二)再现“一天”,在回忆中自主建构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在“自主建构”部分,重点让学生回忆“一天”的时间,寻找时间内在的规律并思考规律为什么存在?为使学生深切体会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在“动手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0时”他们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更多的是属于被动的、无意义的、机械式的接受。信息技术的出现与使用,改变了这尴尬的教学场面。课件动态的演示,用一条直线表示时间,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昨天•今天•明天)而后问: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强化了“0时”。在述说之时,也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数学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三)回归生活,在应用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给学生营造生活离不开时间的氛围,让他们时时关注时间,生活在“时间”之中。1、结合生活的实际巩固知识(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两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