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冶炼基础知识培训资料10第一节制定岗位操作规程的必要性1、操作规程的定义规程是对工艺、操作、安装、检定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而所谓操作规程,是指对任何的操作都制定严格的式序,任何人在执行这一任务时都严格按照这一工序来做,期间使用何种工具,在何时使用这种工具,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严格的操作实际上就是一份操作过程的详细说明书,辅以各类图例,不同的人在同一项工作时,不论是整个过程中的环节还是最后的处理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这也是制定操作规程所期望达到的目标。2、制定操作规程的必要性2.1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提高工作质量是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前提,工作质量上不去,公司就没有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被陶汰。因而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物质消耗,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提高工作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只有建立控制和指导员工工作行为,有定性、定量规定的产便于严格考核的工作标准——岗位操作规程,才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制定岗位操作规程是既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2.2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对一般生产经营型企业而言,产品的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管理为保证,操作为基础。企业管理要迈上标准化管理的道路,稳定、协调发展,必然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现场实际,对各岗位操作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分析,确认所有岗位操作的内在联系符合秤实际的要求,以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制定相适应的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具有层次分明的确作标准体系。2.3安全生产的需要任何安全操作规程都是以岗位操作内容为基础建立的,完善的岗位操作规程不仅能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质量,还便于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有效防止违规操作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因此,制定规范化的岗位操作规程是建立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的前提,也就是安全生产的需要。第二节各岗位操作规程的内容、要点及注意事项1冶炼工岗位操作规程1.1炉台料面操作1.1.1入炉以精料入炉为原则,冶炼人员应注意观察原料入炉使用情况,做到勤加维护,发现问题应及时缶车间主任反映,及时处理。1.1.2在正常炉况下,下料以人工加料为主,料面高度控制以高出炉口圈300mm为基准,料面应保持锥体形状。不进行加料、翻料操作时,应将炉门关上。1.1.3每工班均匀应清理炉膛边缘积灰、积尘、保持干净,孩子侧板与炉料接触导电传热、保持炉膛烟气排除通道畅通。1.1.4料面操作的管理,必须勤翻料,多观察,其操作是先把热料用料铲扒翻进电极周围及电极三角高温区部位,然后把新料铲入盖火进行预热。1.1.5冶炼厂要经常观察料面下沉情况,料面冒火情况及料面高度,及时加料盖火维护,防止电极刺火、跑火,翻渣等事故发生。1.1.6要经常地翻料操作,疏松炉料,提高炉料透气性,防止炉料烧结,如发现有局部烧结,结渣应立即撬松打碎重新推入炉膛三角区或电极边。1.1.7出铁过程炉料下沉快,要随时把热料推到电极周围及高温熔炼区,然后加新料进行盖火。1.1.8正常的电极其重要作端长度为1600mm—1800mm,冶炼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和判断垣残壁作端和度,防止电极过长中过短,发现不合要求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电极下放中控制下放量,甚至倒回电极,以利于生产操作。1.1.9电极工作端在正常的料面情况下,埋入料层1400—1600mm范围为宜。1.1.10冶炼人员特别冶炼正、副班长必须注意观察电极的工作端长度及烧结情况,在判断准确电极工作端长度及烧结情况后,方可压放电极,确保三相电极工作端和度平衡,同时防止电极漏糊或软断事故发生。1.1.11电极压放,正常情况下,每4小时可压放1次,每次100mm—200mm(可根据电极烧结情况增加压放次数,但同一相电极8小时内不超过三次。)1.1.12冶炼过程要注意配电送负荷的运行情况,正常情况下,三相负荷平衡,满负荷运行,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1.2炉前操作1.2.1正常情况下,生产锰硅合金的6300kVA电炉每4小时出炉1次,电耗为26000—30000Kwh,出炉时间控制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