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蔡仁厚一、关于本书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1、"致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2、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四、阳明学的基本义旨1、良知之天理2、致良知与逆觉体征五、知行合一六、良知与知识七、功夫指点的意义1.克己与为己之心2.静坐与光景八、四句教与天泉证道九、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十、阳明的亲民哲学及事功1、"薄厚"与"同体"合一的亲民哲学2、在家国天下事中"知行合一"的事功十一、阳明的人格与风格1、大丈夫气概2、坚定毅力和喜欢进取的“狂者胸次3、敬畏与洒落的和谐统一结语一、关于本书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王曾)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本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1、"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和辨是非(智慧)两部分。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2、"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沫刻意义。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胸襟眼界更是远超凡人。当时士子求学,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加官进爵,似乎都缺了些"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自觉与要求。而王阳明自是不屑于此等追求,人家是有大志向,大追求的不羁少年。当然这离他进入圣贤学问的门径,还有着一场段崎岖多歧的路。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王阳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门"之前有三变,这是不同内容、不同趋向的转变。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王阳明最终还是走上了圣贤的正途。(1)泛滥于词章王阳明从小有志于做圣贤。二十一岁那年他中了举人,于是就遵照当时学界泰斗朱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