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A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是错误的。C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答案也是错误的。D答案明显错误。B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的特征有:a.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意义:c.______________;意义:d.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2.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3.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心爱心专心14.识记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述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等内容。在本节的引言中,首先提出两个在渔业和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我们了解研究生物的种群的必要性。关于种群的特征,教材中介绍的是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密切相关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了科学方法的逐步掌握和人口知识的学习,教材还以小字形式介绍了标志重捕法和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由于课时所限,教材主要讲述了种群的增长,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然后讲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新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我们学习本节的难点。教材在内容处理上采取了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做法,避开了有关微分方程等内容,以使这部分教材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则与本节引言相呼应,介绍了研究种群在渔业和害虫防治方面的意义。关于生物群落,教材主要介绍了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物种结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正文部分只讲述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在“课外读”中介绍了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内容。综上所述,本节知识结构可总结如图解8—2—2。图8—2—2问题全解:98.如何正确理解和判断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可以看出,种群的外延是种内关系。虽然种群内的生物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但它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即种群的内涵。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雄鲤鱼不构成一个种群,因为种群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还具有一定的内涵。这个湖泊中的全部雄鲤鱼不存在性别之分,不具有出生率等,所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再如,一块棉田中的害虫、一座高山上的鸟,由于不属于同一种生物,因此,也不属于种群。99.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关系如何?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主要通过以下标准鉴别:(1)形态学上,不同物种之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2)生理学上,同一个物种的个体能自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