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与反思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及类似生活体验的贫乏性,使得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责任感的激发。因而,我决定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和圆明园今昔景观,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以爱激恨,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3、教学设计思路:(1)以情激情,升华情感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2)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如引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通过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力求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思想受到教育。(3)直观演示,迸发情感先以音乐、录象、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毁灭前的精美,规模的宏伟,收藏的珍贵,建筑的多彩,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然后为学生播放毁灭的影片,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滔天罪行的恨。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通过这些教学手段,使教学主题与思想达到自然的升华。(4)流动板书,激情总结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也有……,有……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在悲壮的音乐中,奋笔疾书,写下想说的话。此过程中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促进学生创立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观”。二、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1)通过放映《火烧圆明园》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