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主讲人:董春相关知识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为相八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编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初,权为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初权为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译文:解释词语卿:孤:当涂:见事:辞:就:涉猎:一词多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课文注释补充: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课文相关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看)”刮目相待(看)——别人已有进步,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思考:“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明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知识就是力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异同?小结: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内容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链接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两次被罢相,晚年被封为荆国公,谥(shì)号“文”,发表万言书,提出改革。“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集》。《伤仲永》是我们学过的王安石的作品。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