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了解“咏”“山顶”的意思,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3、通过观察朗读,感受华山的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感叹句。4、继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块面,将识字写字、朗读理解、感知内容等有效整合。块面一:揭题谈话,感受华山。1、齐读课题2、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咏”,再读“咏”。“华”要求小朋友会写,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指导生字笔画书写要点。(上半部分我们在“花”这个字里见过,对吗?接下来,一横要写得长长的,好托住上半部。)小朋友,这个字你还在哪儿见过?【评析】以板书课题为契机,说写同步,进行生字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华”的教学扎实:在字形上与“花”联系,回顾旧知;在写字指导上,抓住重点笔画,要言不烦;在字音区别上,启发学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出这个字在本文读第四声,与“中华、华联”等区分清楚,落实了多音字教学。3、初步感受华山的“高”。华山是一座山,我们镇江有一座焦山,你们过吗?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华山可比焦山高多了,有十几座焦山加起来那么高,你们看图片!看着华山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师收拢:是啊,凡是见过华山的,都认为它很高很高。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文中句子:啊!华山真高啊!指导朗读感叹句,感受华山的高。【评析】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再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华山有一个具体可感而又形象的认识。综合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文中的感叹句,为学文做好铺垫。在指导朗读感叹句时要花时间,教方法。教师有必要通过示范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提高音量朗读,表达惊奇、赞美之情,也可以通过收紧声音,压低音量朗读来表达。为学生今后学习中的多元朗读打下基础。块面二:认识人物,朗读古诗。1、认识故事人物。是啊!古时候,有个小孩跟着他的先生就登上了高高的华山。他是谁呢?谁来叫他的名字?出示“寇准”,读准字音。1师:对,他几岁呢?出示“七岁”,读准字音。看来寇准跟我们差不多大,比大多数小朋友小一点。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叫……出示“宋代”,提示注意平舌音。师引导学生复述:现在我们知道了,登上那座高高的华山的那个小朋友叫……那年他……岁,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评析】“寇准、宋代、七岁”这些生词都集中在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教师创造语境,通过对话,依次认识生词。最后通过口头运用,既巩固识记了生词,又巧妙读顺了段落。2、朗读古诗。小寇准登上了高高的华山,他像小朋友刚才一样,情不自禁的赞叹起华山来,他是这样说的——出示古诗《咏华山》,教师范读。师相机教学“咏”的字义:像寇准那样用一首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咏”就是(赞美)的意思。让我们来学着寇准的样子,咏一咏华山。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评析】教师采用讲解、体会的方式,让“咏”的字义理解在语境中形成,水到渠成。相比老师直接告知字义,学生的感悟具体真切。在初读全文之前,首先出示古诗,把诗读通读顺。这一步骤是注意到“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块面三:朗读全文,学习新词。1、指导读正确。(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学生自由的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评析】指导学生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学生听读时特别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拿好书,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认真倾听等,习惯的培养就是这样抓反复,反复抓。学生自读环节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生字认读能力。以识促读,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3)生字词检查反馈a.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卡片——山顶、山腰间、山路读准生词字音简笔画山,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顶”的字义适度拓展运用:山最高的地方,我们叫它山顶,树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树顶)房子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房顶)人最高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