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利州区北街小学韩霞【教材解读】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设计理念】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诗云“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朝代)作品《寄张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牟融《写意》)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弹琴》李白)。【只需要其中一句就可以了。】同学们,刚才的诗文中都隐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读题。知道这个故事的两主人公是谁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人是核心,课堂的环节,要围绕感人构建。子期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为一个山野粗村夫,能听得懂琴技高超琴师所弹奏的音乐——“得”;伯牙之所以感人,是对知音的尊重与挚爱——“知音”】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文。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三、初解绝弦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该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还没有掌握整个故事,顶多能理解摔琴不弹。】(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四、再解绝弦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可以通过我们的资料补充,让学生知道伯牙善鼓琴。但是文中呈现的语句,不足以说明。】所以,能否先只问:从何处可以看出钟子期善听?(1)理解“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能用琴声表达高山的气势和流水的意境,我们也可以看出琴声具有塑造力和表现力,俞伯牙确实“善鼓琴”。(2)子期在欣赏伯牙音乐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享受,很投入。)该怎样来读“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