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河流穿越施工方案D1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1.工程概况第二十二标段(B段)怀远境内淮河二堤泄洪区近20km左右是较典型的水田水网地区,管线敷设位置水田密布、水网纵横(主要为池塘、河渠和灌溉支渠),施工难度较大。根据现场情况,所穿越的河渠两侧多为农田,部分干渠较深(5m以上),按照常规围堰导流大开挖施工方法很难进行,结合设计要求,河渠采取直接围堰排水大开挖施工方法。2.施工方法2.1施工工序测量放线一-围堰修筑一-排水、晾晒一-施工作业带开拓一-开挖管沟一-布管一-管道组对焊接一-无损检测一-补口补伤一-管线回填及水工保护一-地貌恢复2.2施工准备充分与当地水利部门结合,并选择最佳季节,在枯水非灌溉期,通过关闭上游河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渠闸门,有效控制水量及流速,直接进行围堰D2排水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导流渠的位置和深度等参数,作好各方面准备。2.3测量放线测量放线采用GPS定位,全站仪进行测量。放线时采用木桩进行醒目标记,主要定出管线中心线、作业带边线,确定围堰及导流渠位置、方式。2.4开挖导流渠2.4.1依据现场客观实际,河渠周围环境,确定导流渠的方位、走向,根据河水流量,2.4.2导流沟沟底必须低于入口处河流水面,且沟底沿水流方向应有一定的坡度。导流沟宽度应根据河水流量的大小确定。2.5围堰修筑可根据河流具体情况确定围堰修筑型式,由本段所穿越河流特点决定,采用土袋围堰的方式:2.5.1围堰高度应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包括浪尖)0.5-0.7m。2.5.2围堰外形应考虑河流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及影响导流等因素,并满足堰身强度和稳定的要求。2.5.3堰内平面尺寸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D2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D3D5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平衡压块,压载物与管道之间应加垫胶皮(厚度8mm以上),避免对防腐层造成损坏。2.8管线回填及水工保护和地貌恢复2.8.1管道施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应该马上进行管沟回填,回填土分层夯实,并作好护坡、护岸。2.8.2护坡:在河岸、沟岸上开沟敷设管线时,一般需要在两岸做护坡、护壁,护坡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2.8.3护岸施工2.8.3.1浆砌片(块)石护岸应每隔10—15m设一道沉降缝,缝宽2cm,并用沥青板条填塞。2.8.3.2做护岸前,先将坡面进行平整,平整后护坡应嵌入岸坡,不应突出原坡面,需要开挖的地方,应严格开挖至设计边线。2.8.3.3护岸宽度一般为管沟上开口向两侧各延伸3m。2.8.3.4护岸背后管沟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填范围为岸坡边缘向内5米。2.8.3.5管道与护岸结合部位应予留比管径大30cm(每侧各15cm)的孔洞,用沥青麻丝塞紧封堵。2.8.3.6泄水孔每隔5m设置一个,上下交错,尺寸为10cmX10cm,并设土工布反滤层。2.8.3.7砌体用片(块)石粒径不小于25cm,砂浆强度等级Mul0。2.8.4管线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段河道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应严格,认真、全面地清理,将一切施工垃圾及生活垃圾、油污、废料等全部清除,并应得到当地环保部门的认可、签字。2.8.5拆除围堰,恢复河流通水,平整导流渠进行地貌恢复。3.设备车辆穿越河流、泥沼的方法3.3.1跨越小型河渠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用填充泥砂的编织袋由河渠两岸向渠中堆砌,进一步缩小河渠宽度至1.5~2.5m,放置钢木过桥。由于河水流量相对较小,河渠宽度可以缩短至D6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3.1于流量小、河道窄的河渠及低洼泥泞的水田水网、沼泽地带等,采用钢木混合结构的过桥,供大型机具移动或转场,跨越小型河流及穿越水田水网等低洼地带使用,主要目的是减少成本,增加过桥的机动性和易用性,便于施工。3.2过桥采用20#槽钢作底梁和周边框架,枕木镶嵌在槽钢之间,作为主要承重构件。主要受力原理为增大设备着地面积,增强对泥沼地的适应能力,以及充当施工过桥跨越小型河渠。具体尺寸和连接方法见附图。3.3施工方法:B3+262--DT+3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