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P634)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同上P649-650)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2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分析个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正处于更重视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增长、而把质量升级和内涵式增长置于其次这样一种战略安排。因此,已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的民营企业,必须尽快放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企业发展模式。要放弃单纯依靠用低成本打“价格战”的办法来战胜对手的经营理念,真正使企业转到重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提高产3品质量的发展模式上来,以此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体办法包括:1、要加速和鼓励企业制度创新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政策,采取不同策略,鼓励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的平稳过渡。目前,中国大型民营企业正处于两种治理制度交叉的胶着状态。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必须着力推进体制改革,缩短内部“交班”时间,降低内部交班成本,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使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与发展不再是寄希望于一人,而是寄希望于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个整体。2、要重视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或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