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的原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过程与方法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四、教具准备1、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资料。2、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资料和课件。3、大、小两种彩纸(或彩布)五、教学过程1、引课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时常可以看到天上鹰击长空,地上百花齐放,水中鱼翔浅底……所有的一切把大自然点缀得如此美丽和富有生机。生命的灿烂在于生命的奇妙,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来领略一下生命的奇妙。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青蛙、小鸟、蝗虫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教师:你知道生物的这种现象叫什么吗?生:保护色。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2、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到1848年,有关桦尺蠖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桦尺蠖的成虫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桦尺蠖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把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教师: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实验,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只桦尺蠖。教师:你认为引起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环境的变化。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进行模拟3、合作探究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模拟来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老师发给你的实验记录表,通过交流讨论作出实验的假设,并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请各组分别派代表回答出你们组作出的假设。请介绍你们用到的实验器材。请说说你们是如何分工与合作的。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操作步骤,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请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如何记录并填写实验数据?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较满意的答复。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计划按步骤展开实验。(学生展开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讨论解疑1、第一代和第三代中,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其他小组的情况一样吗?这与大彩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已经灭绝的颜色?有没有濒临灭绝的颜色?各组的结果相同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题。学生: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