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依法做事的观念、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首要的行为准绳的观念。【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知识】懂得法律通过规范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教学重点、难点:“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学习难点。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以情景案例为主线,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达到质疑解惑,成果共享的目的,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和领悟法律知识,培养其法律维权观念和能力。四、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共享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录像情境)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悟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二)学案导学,自主探讨指导生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师)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目标开始今天新课的学习。要求:生自学课本,依据导学纲,用铅笔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师)你自学得怎么样了?有疑惑吗?先写在导学案上。(三)合作交流,质疑解难1.班内交流。生提疑惑解决疑惑2.(多媒体出示)小蓝维权记一初三学生小蓝因父母离婚,跟随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母亲一起生活,因交不起课本费,去找父亲,父亲却以已离婚为由拒绝支付抚养费。小组探究:爸爸不承担抚养费,小蓝可能会怎样做?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要求: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自学内容,并记录讨论内容,以便于班内交流。)(班内交流)师据生的发言给予相应的点评,多用鼓励性语言。师总结:①辍学。反对。因为没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没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②与父亲协商和解→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依据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小蓝哭着从爸爸家跑出来,无助的小蓝此时想到了林老师。在林老师的劝说下小蓝放弃了辍学的念头……林老师告诉小蓝:爸爸的做法是违法的,可以先和爸爸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直接向法院提出诉讼。2010年8月20日,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强制要求小蓝的父亲支付抚养费,共计1.8万元,小蓝重返校园……小组合作探究:①你认为林老师会利用哪些法律知识来劝说小蓝放弃辍学的念头?②法院为什么对其父强制执行?对其父的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哪些作用?③请举例说明,法律如何规范你的行为,维护你的合法权益?④该案例属于哪种诉讼?其父受到的是哪种制裁?(要求:组长主持,大家畅所欲言,并做好记录,联系所学法律知识,将原因讲清楚。)(展示,交流共享)师释疑解难,突破难点:法院对小蓝父亲的判决,是由于他没有履行抚养小蓝的义务,法律对这种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从而规范了其父的行为。这体现第一个作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他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法律对他制裁了,从而保障了小蓝的权利,也解决了父女间的权利纠纷,维护了小蓝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第二个作用: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三)达标反馈:(四)收获盘点:收获盘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今后我打算--------(五)课后拓展:(六)布置作业:1.本节同步导练1——5题(必做题)2.课本P92议一议3(选做)3.课本P93材料(选做)(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