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方法的创新摘要: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是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等存在着时代性不强、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应通过“红色资源”、网络资源、校园宣传载体、国防类社团、英雄事迹报告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国防观。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精神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20】8号)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新时期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精神,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国防事业建设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存在若干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国防精神培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防精神培养偏向理论化。当前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与其说缺乏,倒不如说是被政治理论课取代了。即使一些高校开设了类似《军事理论》的国防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理论为主,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一新生入校后,首先接触的主要是一些基础课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例如《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修课,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但是,一些高校却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精神培养合二为一,此举不妥。国防精神培养虽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关联,但两者不能互相取代。2.国防精神培养缺乏时代性。国防精神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与时代背景相脱离,国防精神培养的目标与时代特征相分离。国防精神培养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其培养方式和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当今,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缺失,国防教育在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国际局势方面缺乏时代性。为此,国防精神培养的手段应该更具针对性、内容更具多样性。3.国防精神培养形式单一化。传统国防精神培养的形式与当前学生的特点不相符合,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防精神培养主要借助于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两种形式。在这种条件下,拓展国防精神培养形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精心组织国防类社团活动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技能,了解当前国防形势,进而提升学生的国防精神。4.国防精神培养重视程度不一。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从2001年起在高校全面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可见,国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已经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一。少数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防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不能站在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国防精神培养。有的高校没有认识到国防教育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国家法律赋予的使命,是高校育人工作中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而是把国防教育仅仅当做一项“软指标”,随意性较大。二、开展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的新途径开展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坚持的工作,事关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育人任务。要积极改进和创新国防精神培养的方法手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拓宽教育渠道,把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活动培养、军事实践、文艺熏陶、环境渲染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防精神培养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当前,开展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应充分利用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